家长们对设计孩子的未来兴致勃勃,孩子却觉得苦不堪言。家长替孩子着急,替孩子花钱,替孩子受累,到头来孩子非但不领情,反而感觉被爱得“死去活来”。 ◆ ◆ ◆ ◆ ◆ 一个男孩子告诉我:“我爸逼着我学钢琴,我不爱学,他就打我,还说什么有了特长考大学可以加50分!” 我对他们说:“能加分的只是极少数。每年全国报名参加艺术特长生测试的学生相当多,其中报考钢琴的竟占一半,而被各个重点大学降分录取的只有几个人,被选中的几率真是太小了。如果你不喜欢弹钢琴,单纯为那50分去拼命,我看不值。” 男孩说:“您要是我爸就好了。我可说不服我爸,我不知道我得熬到哪一天……” ◆ ◆ ◆ ◆ ◆ 我们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,我们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,孩子不愿意学,不想学,不好好学,我们岂不是白花钱。 有位爸爸让孩子学习特长,将来好在上大学时加分,前后花了两万多元钱,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学出来,没有考上大学,反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,每天只想着自杀。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,写信给我,求我救救他的儿子。 “替”和“逼”的背后是什么呢? 虚荣。 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,比穿,比钱多,比家用电器高级,现在呢,发展到了比孩子。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,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,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……把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当成装饰品,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。 很多大人把孩子当成工具,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,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,于是,一味地要求、强迫孩子,不尊重孩子。殊不知,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。 我们要认识到,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,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,父母只是陪着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。 和孩子一起成长,我觉得谁都不是先学好才当父母的,都是一边学一边当的。爸爸妈妈要成为“知心妈妈”“知心爸爸”,老师要成为“知心老师”,孩子心灵的诉说要有一个对象,什么叫沟通,沟通就是倾诉和倾听,你听我说我听你说,能有这样的环境,培养孩子长大就够了。
|